[繁体中文]             |

赛壶网

头部广告

艺德为先——访内画泰斗王习三

[复制链接]
分享奖励排行榜
发表于 2017-6-21 11: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刚过80寿辰,习三先生看上去分外精神。他年事已高,他对内画事业的抱负和热情一如既往……2008年,本报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做过《衡水文艺三十年系列访谈》栏目,采访过王习三先生对改革开放的感受,这一次,我们从他的人生经历、艺术道路入手,展现这位为衡水文化做出突出贡献的艺术家的风采。

  内画鼻烟壶艺术源于清代,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现有京、鲁、冀、粤四大派,均起源于北京。冀派内画形成于当代,却是目前发展规模最大、相关产业从业人数最多的一派。冀派内画之所以有今天的繁荣局面,与创始人、奠基人,内画泰斗王习三高超的技艺和多年的苦心孤诣、倾心付出密不可分。

  鲜为人知的如烟往事

  之前接受采访时,王习三多讲自己的艺术生涯,早年经历甚少对人提起。

  王习三原名叫王瑞成,19385月出生在北平(现北京),早年上学、工作都在那里。父亲王恩良13岁那年因为阜城老家发大水,逃难到北京,跟一个老乡学修鞋。这在北京被称作“缝破鞋”,是最底层、最贫困的行当,属于下九流。出徒、独立之后,他在前门大街一个鞋店门口摆了一个鞋摊,成了修鞋匠。

  为了能在别人的门店前长久待下去,王恩良非常勤谨:每天在人家上班之前就把店门口扫得一干二净,开门的时候帮着卸门板,逢年过节生意忙的时候,他还会帮助照看生意。旧时卖鞋是要打包装的,他就帮着裹纸、系绳子、装盒,但不参与“过钱”的事。那些老板们都挺喜欢他,也信任他。一次,那家鞋店突然失火。扑救之后,很多货物被喷了水、落了灰或者烧残破,不成样子。老板把稍微好一点的收起来,然后对王恩良说,你会修鞋,剩下的那些你就挑吧。王恩良挑了一部分,拿回去修好,几乎是整旧如新,就改成摆鞋摊,当了小商贩。因为会经营,加上勤俭持家,他慢慢有了积累,又开了个做鞋的小作坊,逐渐有了56个伙计,成了一个小业主。再后来,他揽下一项生意——给29军做军鞋,办了一个小厂子“和记绱鞋局”。这样,他也算是资本家了,家里的生活也一步步好起来。

  王习三的母亲是阜城老家农村的,没有文化,但是能操持。王习三姐弟三人,上边有个姐姐,下边有个弟弟。姐姐目前还在北京,已经84岁了。弟弟在衡水。

  那时王习三的家在珠市口一带,正是老北京城贫富分界的地方:往北是前门、东城、西城,住的人非富即贵;往南是天桥、南城,住的是下九流、穷人。站在街头,王恩良常常陷入沉思,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向上走。在朋友的介绍下,他加入了“一贯道”,通过这个道门能接触社会上层人物。后来,他还成了坛主,发展到家里有了佛堂,常有道友来聚会活动。就是因为这个,他在解放后打击反动会道门”时被镇压。

  在王习三的记忆中,幼年家里有电灯、电话,住的是自家盖的三层院落:一进门是小院,工人们住;再往里是个大院,就是四合院;南边还有个跨院,就是佛堂。虽不能跟大资本家比,家境也算是小康。

  王习三四岁半上学,开始读的是私学(私塾),接受儒家的传统国学教育。在他的印象中,刚读书的时候还留着小辫子,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后来就是四书五经。儒学的影响对他来说根深蒂固,规范着他一辈子的为人、做事、处世。

  7岁左右,王习三开始上公立的板章路小学,因为有私学的底子,直接上三年级。他初中最早上的是育英中学,是北京的贵族学校,教学质量好,学费也高,但上了不到一年,家里发生变故(父亲被镇压)就上不下去了。1953年,他转到公立的艺文中学,就是现在的北京市28中,学校在天安门西边,与中南海一墙之隔。高中,他上的是崇文区北京市11中,现在也是北京市的重点中学。

  考大学时,王习三报的是清华大学建筑系。那年高考作文的题目是《母亲》。王习三写的是母亲在家庭出变故之后带着姐弟三人怎样含辛茹苦、艰难度日,因为有生活,写得比较真实。上个月他去北京看望高中班主任老师(现在还在世,96岁了)才知道,当时那篇作文,很多评卷的老师是含着眼泪看的。但他开头就把自己的家庭出身写上了,这在当时属于“阶级立场站错了”,引起评卷老师们之间的争议,语文最后是零分。而他在学校里是优秀学生。

  “现在回想,没考上也对了。否则我也不会进入这个艺术领域了”。落榜后,王习三还是比较心安理得。因为那时家里已经很艰难,有时候没吃没喝的,就去饭馆捡人家倒掉的剩菜剩饭,能吃的自己吃,不能吃的、脏的就喂鸡,养鸡生蛋……此外,还要面对社会上的冷眼和无良亲戚的勒索骚扰,“母亲顶着各方面的压力,把我们姐弟三人培养出来,太不容易”。

  上世纪50年代的北京,高中毕业也分配工作。王习三和另外5名同学一起被分到京东蓟县教书。那5人都是教小学,他因为成绩好,教初中班。当时他很高兴,以为能够步入社会,挣钱帮母亲。

  王习三去报到的头天晚上,母亲把铺盖、日用品之类的东西准备好了。没想到,夜里家人都中了煤气(一氧化碳中毒,当时家里点煤球炉子)。王习三住外间还好些,母亲住里间,情况非常严重,失禁,昏迷不醒……送到天桥附近的中日友好医院,住了一个多月。姐姐在上学,弟弟还小,陪护的重任就落在王习三肩上。然而,因为错过了报到日期,他无法去蓟县教书。之后,就在街道上帮助做些社会工作,除四害、宣传讲卫生运动等等,因为爱画画,也帮着在墙上画些黑板报什么的。

  结缘内画  朱德的鼓励与“习三”艺名的由来

  王习三从小就喜欢画画。他家里曾经有佛堂,供的都是很好的、文物级的佛像,非常精美,四周墙上挂着上乘的佛教题材的图画。因为安静,王习三从小在佛堂里学习、做功课。佛堂里有个账房先生,写字非常好,王习三跟他学过书法,幼小的心灵里就有了艺术的积淀。

  1953年在北京28中上初中时,王习三遇到了美术老师王青芳,他是齐白石的至交、李苦禅的同窗,水墨画画得特别好。在他的影响下,王习三的美术进步很快。上高中当学习委员,办班报、刻蜡版油印,都是他的事。

  在街道上工作了一段时间,王习三得知北京工艺美术公司招学徒,据说是招300个地毯工。当时社会青年去了大概有400多人参加考试(考素描,画一个白瓷缸子)。虽然没有学过素描,但画得不错,王习三被录取了。之后,这300人中又选出了3个人分配到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他就是其中之一。

  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的初衷,是把当时散落在民间的老艺术家集中起来,给予好的生活条件和待遇,还帮他们招徒弟,使他们的艺术不至失传。当时一起去的3个人,一个学面塑、捏面人,一个学皮影,王习三学的就是内画鼻烟壶。他们是1957年底考的,1958228日正式拜师学艺。王习三的老师是叶菶祺、叶晓峰。叶家是祖传的内画艺术世家,王习三是叶氏内画及古月轩艺术的第一个外姓弟子。

  对内画,王习三很小就喜欢。小时候他常跟小朋友一起逛天坛,祈年殿那儿有个工艺品服务部,摆着用青霉素小玻璃瓶画的内画,有天坛、小孩等题材。他觉得挺神奇,每次去都会驻足良久。来到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王习三看到老师的作品就在桌子上摆着,是真正的内画鼻烟壶,画得格外精美。他从小就觉得很新奇、一直想涉足的一门艺术,没想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喜出望外。

  拜师时,王习三想都没想就给二位老师跪下来磕头,让老师很意外,直说“起来起来!解放了,不兴这一套”。最后,王习三鞠了个躬。“这不是领导安排的,是自己内心觉得这是对老师应有的尊敬”。因为从小受儒家教育的熏陶,王习三对“尊师重道”非常看重,尽量照顾老师的生活,夏天打洗脸水,拿手巾给他们擦脸,沏茶,每天上班把卫生提前搞好……“其实单位有打扫卫生的,但是老师的屋子还是我自己来,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的。心里想,勤谨点,让老师喜欢。既然是在学这门技艺,就不能‘耍大爷’”。

  老师对他印象非常好,教的时候特别耐心,可以说毫无保留、倾囊而授,拿出自己的老书《芥子园》《古今名人画谱》等,让王习三临摹练习,之后就让他照着往烟壶里画。半年之后,王习三完成了《屈子问天图》。这是他第一件完整的作品,是照着一个小人书画的,略微把飘带加长一些,做了些加工。老师一看,觉得他虽然画的时间不长,画得还挺好。

  1958年“十一”前夕,在北京展览馆举办了第一次全国工业交通展览会。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的老艺人们去现场表演,老师带着王习三去了,还带上了他的作品。

  展览次日,负责展览的领导说,明天你们提前来,做好准备,是首长专场。这天一早,场地刚刚收拾整洁,展场的门就开了。“朱德朱老总提前去了”。

  “那会儿我刚把东西摆齐了”,王习三说,自己视力比较好,隔着二三十米的距离看得很清楚:朱德穿着一身白西装,戴着白礼帽,拿着个拐棍。“他一进来就奔我们这个展位来了,因为我们正冲着展馆的门”。当时,王习三心情很激动。

  朱老总先问二位老师多大岁数了,做这行多少年了,然后拿起王习三画的那个《屈子问天图》:“老先生,这是您画的?”

  老师挺高兴,忙说:“不是,这是我学生的处女作。”

  朱老总看了看王习三,“多大了?”

  “20了。”王习三回答。

  “学多长时间了?”

  “半年多点儿吧。”

  “半年多就画这个样了?不错!”

  听到朱老总的夸奖,王习三喜形于色,“当时,我有点得意忘形了”。朱老总看出来了,就说:“你不要得意太早,要戒骄戒躁。你要像**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再学习’,争取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然后他转过头问老师:“是不是这样啊?”老师说:“是,‘有状元徒弟没状元师父’嘛”。

  展览结束后,王习三想,领导鼓励自己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戒骄戒躁,不如改个艺名吧。“师爷叫叶仲三,叶菶祺老师艺名‘叶小三’,我原来叫王瑞成,也从‘三’字上起名,叫‘习三’,好好学习老师的艺术”。老师同意了。从那起,他就把“习三”这个艺名落在了自己的作品上。

  “我就是往好里画,一是为国家做贡献,一是替顾客着想。艺术品人家买回去,得耐看,给人一个陶冶性情的作用,欣赏得带着兴趣和乐趣。要是粗制滥造,拿起来越看越腻歪,就不像话了”。王习三一直是精益求精。画不好的时候,他宁可用金刚砂把里面磨掉,重新来过,也不交上去。那时候一个月能画两三个就很不容易了,多交一个有块数来钱的奖励,他宁可不得奖励也不凑数。

  从1958年到1966年这一段,是王习三艺术上不断攀登、推陈出新的时期。他的创新包括工具、技巧和题材方面。

  以前内画工具是硬笔,把细竹棍在蜡烛上烤,趁热用刀一摁,弄弯了,削尖,蘸上墨和颜料画。这样的笔在画长线条时有困难:墨蘸多了画不细,蘸少了画不长。长线只能一笔一笔地接,缺乏流畅。王习三不断探索改进:最开始是在竹棍笔上绑两根猪鬃,介乎软毛与硬笔之间,1960年左右发明改进了带毛的软笔,可以用国画的工笔技法表现更丰富的题材了。如带毛的动物,以前受工具限制无法用内画表现,王习三独创了内画的“撕毛”技巧,开创了内画壶画猫的先河。他还不断吸收姊妹艺术的营养,包括国画、油画等,画“戏出”(即京剧脸谱、整装的扮相),如《霸王别姬》等,都是前所未有的。

  王习三很快就在国外打响了知名度。上世纪60年代初,香港《工艺与美术》杂志介绍他是近代内画京派的新秀,“在技法上不断创新,题材多变,高于古今名家一筹。”到了1966年,王习三在国外就有一定名气了,因为他的作品全部都是出口,是创汇大户。“60年代中期,我的产值已经远远高于自己的老师了。后来从外贸上知道,那时候我的作品出口一件就是上千美金,后来就得上万了”。他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困苦生活中孕育“冀派”的萌芽

  然而,那时候王习三的待遇却很一般,工资只有三四十元,刚参加工作时,还因为营养不良生过肺结核。

  “我头一年一个月挣18块钱。自己留8块当生活费,其余的交给家里。那时候吃最简单的饭,例如在外面吃个面条什么的,一个月也得10块。我8块钱怎么过呢?单位有食堂,有窝头。我很少买菜,咸菜可以白吃,白菜汤、小米粥可以白喝”。他体量母亲的不易,所以尽量给家里多贴补,自己节衣缩食。因为营养不良,体质弱,也没有抵抗力,1958年底,他老咳嗽,一检查是肺结核。“那时候治病是公家给拿钱,还给一个月5块钱营养补贴”。他歇了半年多才上班。现在回想起来却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年轻时多受点苦不是坏事。”

  除了生活的艰难,精神上的压抑也让王习三痛苦。因为出身问题,别说入党入团,他谈恋爱都被干涉。在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时,他有了意中人,是同单位做首饰的。对象要求上进,可入党入团就是不被批准,一问,上面就说,“你看你交的是什么朋友,反GE*MIN子女”。一段感情就这样结束了。

  1966年,王习三被遣送回到阜城杨庄,遭受了更多的磨难:游街、批斗……各种人身、人格上的侮辱伤害,最煎熬的时候,他曾两次试图自杀。

  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境遇稍有改善,王习三就继续坚守自己的内画事业,还琢磨着带领家乡父老发家致富。1967年,他以农村副业的形式恢复了内画艺术生涯,播下了冀派内画的种子,收下了第一位弟子王百川。1968年秋,他发明了金属杆勾毛笔,即今天内画行业普遍使用的绘画工具。后来,他先后7次收徒,如今冀派内画界先后涌现出了4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60余位省工艺美术大师,在海内外影响深远。

  “从1967年我从农村走出来,去天津联系业务,冀派创建到现在整50年了。回顾起来,能在河北形成这么大规模、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文化产业,感觉很欣慰,觉得是自己的责任。人生一世,不在于你车坐的多好、吃多好、穿多好、住多好,而是在于,你对社会是不是有所贡献”。

  1972年,国家出台“落实艺人归队政策”。北京来人想调王习三回去。对个人来说,那是一个大的人生转机,他也有过思想斗争,但又想,自己在衡水已经培养不少人了,这一走,他们怎么办?后来省里的领导也出来做工作,说只要王习三不出河北,愿去石家庄、唐山、秦皇岛都行,也可以留在衡水,有什么要求都可以提。“像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士为知己者死’,当地领导待我不错,我也带了一帮徒弟,有一定感情,就留下了”。

  “现在回想起来,留下也对了。不然冀派今天的繁荣不一定出现”。分析为什么冀派内画能够在河北发扬光大,王习三说,“跟这里的环境有直接关系。衡水经济不发达,农村孩子学内画是条出路,能保障自己的生活。画好了买楼买车,甚至成大师的,不在少数。再加上领导都很支持,这么多年都很关照我,算是‘人和’”。

  改革开放之后,王习三出国的机会就多了。第一次是1981年,去美国夏威夷。“当时美国有个通用大西洋公司在夏威夷开了一个很大的经营中国工艺品的商店,叫美中友谊商店。开业的时候,他们和中国的外贸部约定,从中国请6批艺术家去当地做宣传,一批是2个月”。王习三是首批被邀请的艺术家,去了之后特别受欢迎。

  当地一对富商夫妇看了王习三的内画爱不释手,提出要收购他的全部作品,留在美国。王习三拒绝了。他认为自己的艺术是国际的,不是某个人的,应该让更多人享受自己的艺术。再有,当时改革开放时间不长,出国很难,“如果就此离开祖国,对不起**”,谢绝了他们的美意。

  走出国门,王习三看到的一切与国内都有很大不同,生活水平的差距很大。但他想,有朝一日中国肯定能强大起来,但如果有才能的人都走了,国家的强盛会难以实现。内画是中国的艺术,这门艺术的根、土壤都在中国,如果离开,也许就会枯萎凋零。

  由于太受欢迎,1981年年底的时候,王习三又接到邀请,再次出访美国。这一年他在国外生活了4个月。第二次出访,夏威夷州的州长都出来宴请接待,并对王习三说,如果愿意留在美国,政府随时都可以提供便利。王习三再次谢绝。

  这一次,还有意外的插曲。美中友谊商店有个年轻的混血女店员向王习三表达了爱慕之情:“我特别喜欢您的艺术,通过这两次接触,您的人品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您愿意留在美国,我愿意做您终身的伴侣。”当时他没听明白,一问,翻译说,“您走桃花运啦!”王习三的回答却是,“谢谢你的美意,我家里已经有很漂亮的夫人,也有很可爱的孩子,我舍不得他们。相信你会找到比我更好的伴侣。”

  之后,王习三几乎每年都会有一到两次的出国机会,也经常遇到盛情挽留。1996年,新加坡有一个华文书展。快闭幕的时候,新加坡新闻及艺术部长杨荣文约见王习三,说新加坡也在吸引人才,问王习三要不要来新加坡发展,可以办一个新加坡的绿卡。考虑之后,王习三同意了,但他并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过了5年再去新加坡办展,他的绿卡已经失效,还得重新办签证。王习三觉得,新加坡再好也不是自己的祖国,那里发展空间也有限。

  “八德”是他始终坚守的原则

  从艺多年,王习三对“德”看得很重。“我小时候接受的传统儒学教育就是讲究‘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我对自己的艺术就要做到精益求精——这也是忠,忠于国家、忠于职守、忠于事业。”

  在王习三的记忆中,他的两位老师是老一代的艺人,非常讲规矩,待人有礼貌。认识不认识的,都是笑脸相迎,在饭馆遇到朋友,会帮着付账。因为“尊师重道”做得非常到位,老师对王习三青眼有加,格外厚爱。也正是基于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尊崇,王习三对当下一些有悖道德的人和事特别痛恨。“老师教我们的时候要求‘艺如其人’,上班第一天,先学习做人”。

  不仅是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王习三也遵循着“八德”的原则。他有三个孩子,老大王自勇,下面两个是女儿。“孩子小时候我就跟他们讲,把‘八德’记住了,做人就不至于出大格,这是最基本的”。王习三把这八个字写成字幅,挂到家里墙上。耳濡目染,小孙子也把“八德”记在了心里。“有一回孩子学校接到通知,说检查卫生,大伙一忙活,比较乱,结果最后一堆土还没收完,检查团就来了。老师说,你们用脚踢踢,拿东西盖一下。结果王习三的孙子说,‘老师,做人应该讲诚信啊,这不是欺骗领导嘛。’后来,老师见了孩子妈妈说,‘你们这孩子怎么教育的,从小就知道诚信。’”说到这里,王习三开心地笑了,很是为自己的孙子自豪。

  为人是做事的基础。因为人品有口皆碑,王习三得到了很多有力的支持。“我一路都有‘贵人’相助,有各级领导的重视,还有社会各方面的帮助。我们建最初那个内画学校、建这个展馆时,并不是很有钱。建行一位行长给自勇出主意,说你守着金山还要饭,你爸爸的作品就能做抵押,你爸爸的信誉也能担保”。有了贷款,个人再拿些钱,习三内画学校建起来了。之后建馆,他们是把学校和自己家的房产做抵押筹集的资金。

  “现在看,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这个馆和没这个馆绝对不一样”。衡水内画艺术博物馆为衡水地方文化品位的提升做出了贡献。现在,领导、外宾来了,这里是重点参观单位。很多外地游客慕名前来,凸显了衡水的地域文化特色。展馆对内画行业也是一个凝聚力,办各种展览都上这里来。

  “当初筹到钱的时候,有人说,搞房地产吧,来钱多。我说我们意见不一样:我们就是办一个学校、建一个馆、出一本图典”。王习三就是这样坚守着心爱的内画事业: 2000年,在河北科技大学成立内画艺术中心;2004年在石家庄建内画博物馆;2005年创办《冀派内画艺术》,这是国内唯一的内画专业杂志……“对我来说,钱都是身外之物。我一生经历了几次抄家、那么多变故,钱、东西、房子……可靠吗?说没就没了。但文化可不是。人走了,这门技艺可就多少年多少代地传下去了,更有价值。现在我们又不是缺吃少喝的,够吃够花就算了,不像有的人非得去发大财,戴名表、坐豪车,出门得仰着脸走……那没有意义,更不是我的追求”。

  现在,冀派内画不断发展壮大。但王习三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前一阶段的社会消费可以说是‘畸形’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收藏。”他说,改革开放之前,内画壶的销售完全是出口。开放之后到“反四风”之前是一个阶段,高端艺术品、奢侈品,似乎公款是一个大头。他认为,目前衡水内画面临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混吃混喝的日子不好过,但真正做艺术的会绽放光彩。

  “往前衡水园博会的召开,会是衡水内画产业的一个助力。因此我们办展迎庆,积极配合做贡献,提升衡水的文化软实力。今后,我们不但要立足衡水,还要多头出击,不遗余力地在各地考察、搭建平台,最近又去了福建、三亚等地办展,为的就是积极弘扬这门艺术,使其不断发扬光大。”王习三相信,随着国家的繁荣富强,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艺术品消费的需求会不断增加,那才是真正的理性消费,作为中国特有的文玩艺术——内画,就会迎来自己的春天。


《衡水晚报》记者 韩雪  2017.6


原作者: 韩雪
来自: 《衡水晚报》

有人访问你的分享时,你将获得奖励(每次1金钱,重复访问不计)

评论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