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赛壶网

头部广告

内画鼻烟壶源流

[复制链接]
分享奖励排行榜
发表于 2015-4-26 10:5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内画鼻烟壶已形成举世公认的京、鲁、冀、粤四大流派,在内画鼻烟壶的发展史上,将会继续记录他们的光辉成就。
  
在品种繁多、绚丽多姿的鼻烟壶家族中,有一种被称为“鬼斧神工”的艺术品,即内画鼻烟壶。与其他种类相比,她的诞生年代要晚一个世纪。内画鼻烟壶把独特的造型艺术与传统的书画艺术巧妙地融合而一,她一经出现,便异军突起,受到人们的喜爱,直至现在仍受到世界各地收藏家的青睐。
 
 内画鼻烟壶必须选用原材料透明或半透明的烟壶,以便烟壶内画面清晰地展现出来。通常可作这些烟壶原材料的是玻璃(俗称料器)、水晶、玛瑙,偶尔也有琥珀,但属凤毛麟角。
 
   一位成熟的内画艺人,纸上书画基础也是很扎实的。因为内画与书画的艺术标准相同。鼻烟壶内画局限在方寸之间,技法有别于一般书画,要求精微细腻,相比之下,难度要大。内画艺术的魅力在于,作者要通过细小的烟壶口,把特制的勾笔深入壶中在内壁作画。由于受壶口的限制,无法像在纸上作画那样挥洒自如。再者, 烟壶内壁在书画之前要经过磨砂处理使之成为"毛玻璃",故细小笔尖在壶内朦胧难见,要想画得得心应手,分毫不差,必须具有熟练的技巧,凭借心灵和手头的感觉。尤其是内画艺术是正向观图,反向作画,所能看到的一切都必须反向操作,就其难度,令一般人难以企及。
 
   需要指出的是,有一部分早期的料胎内鼻烟壶的内壁是不经过磨砂处理的,这是因为当时尚未掌握内壁磨砂工艺所致。由于烟壶完全透明,两面圆纹相互干扰,效果远不如经过磨砂处理的鼻烟壶。极细微的磨砂毛面,着色牢固,画面不易损伤;均匀细腻的质地,又能衬托出书画神韵。内画艺人深得真味,在实践中摸索出磨砂工 艺:把金刚砂倒进壶内,加入绿豆大小的铁砂球做助压物,注以少许清水,塞住壶口往复摇动,直至达到所需效果。这道工序被艺人称为"串膛"。壶膛串得好坏, 关系到作品的成败,毛面太粗糙,太细则又不宜着色。处理得当的壶壁,犹如一张上好的宣纸,绘画得心应手,效果极佳。
 
   鼻烟壶经"串膛"之后,即可书画。一件内画烟壶需要经过:成型--串膛--构思--书画--署款--配盖等几道工序,才算最后完成。由于鼻烟壶的形状多种 多样,壶质颜色不一,因壶构思是一件作品成败的关键。一个"秋柳鸣蝉"的画题,画在长形的"锥把式"烟壶上要比画到"背壶式"烟壶上得体;反之,一个"三 英战吕布"的题材,画到"背壶式"烟壶上就比画到"锥把式"烟壶上舒服得多。在带颜色的琥珀、玛瑙或色料烟壶上作画,一定要考虑壶质的本来颜色,避开"近 似色"混沌不清的毛病。有的玛瑙烟壶本身具有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斑块,巧妙地利用它往往会产生巧夺天工的奇效。
 
 内画艺术与书画艺术一样,也讲究用笔、设色、款识、意境等等。一个有造诣的内画艺术家不仅在这些方面精湛熟练,还必须让人感到风格独特,气韵生动。一件成功的内画鼻烟壶艺术品,单单赏心悦目还不够,还必须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内画鼻烟壶的起源,未见清人著说。赵之谦的《勇庐闲诘》一书中,详尽地论述各种鼻烟壶,唯独只字未提内画鼻烟壶。由此可见,内画鼻烟壶在赵氏著书之时的咸丰、同治时代尚未大量流行,还处于初创阶段。有一种说法流传很广,某知书善画的破落文人,嗜好鼻烟成癖,因贫困无力买烟,穷极无奈时刮取烟壶壁上的烟垢过 瘾,无意中受烟匙划出的痕印启发,创造出内画技法。显然,这只是一种传说,合情合理却无案可查。
 
   现存最早的内画鼻烟壶是甘烜文的作品,作于嘉庆丙子年(1816年)秋。这件一面绘有山水,另一面书写诗文的鼻烟壶,从笔触上看,应是用竹勾笔书画的。此 壶构图、画技和书法功力均不平凡,说明作者绝非初学乍练,已进入成熟阶段。以此为据,内画鼻烟壶肯定早于1816年就已经出现。这一年为嘉庆二十一年,由 此推论,内画鼻烟壶创造于嘉庆时期较合情合理。
 
   回忆1958年至1960年期间,我在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时,外贸公司曾把不少民间收购起来的画面模糊不清或画技低劣的旧烟壶委托我们磨洗后重新内画,现在回想起来,其中很可能就有甘烜文或早期的其他人的作品。由于当时的各种局限,未能加以保留,也未能拍摄照片留作研究资料,诚为憾事。每每想起,追悔莫及。
 
清光绪至民国初年,在北京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内画艺术家,他们辛勤创作,为后世留下一大批令人赞叹的优秀作品。这一时期,是内画鼻烟壶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特点是,题材广泛,技法日臻成熟,名家辈出,作品相得益彰。清末,海上画派崛起,一反近二百年的沉闷,加之西洋绘画在中国渗透,这些都给内画艺人带 来新鲜气息,在他们主宰的天地--小小的鼻烟壶里,创作了风格迥异,色彩纷呈的作品,影响最大的,有以下几位:
 
一、高雅俊逸的周乐元
 
周乐元是光绪时期卓越的内画艺术大师,早年以画宫灯为生。他的作品无论绘画或书法都给人以雄浑高雅、俊逸脱俗的艺术享受,丝毫没有雕琢造作之感。这些作品以山水题材为主,多描绘江南景色,所作《风雨归舟》、《春风得意》用笔神韵独到,易趣天成。一丘一壑,一草一木,生机盎然,云气竞现;云峰烟树,浑雅深 幽,气韵超凡,技法精绝,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思,怡想清幽之感。他绘花鸟草虫,信手点染,栩栩如生,鸟啼蝉鸣,趣味洋溢。周乐元的题跋遒劲苍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堪称文人派之大家,被收藏家视为瑰宝,所以后世仿周乐元的赝品流传甚多。周乐元的文学修养极高,经常用王石谷、新罗山人笔法作画,作品高古。堂 款除经常署"藕香斋"外,有时亦署"三十六疏斋"。
 
 
周乐元生卒年不详,国内外所有研究内画鼻烟壶的书籍未能考证出来,至今仍是个谜。周乐元的创作活跃在1862年至1893年这十余年间,据此,没有发现其后代或传人,我曾见署名"周少元"款的内画烟壶,为数极少,是否与周乐元有关,待考。
 
 
二、鬼斧神工的马少宣
 
马少宣,原名光甲,回族。1867年生于北京,居住在北京回民聚集地牛街门楼胡同,成名后又在西碑胡同53号买下一所大四合套房产。所以在作品署款中有时书写"作于宣南"(牛街地处宣武门以南)。马少宣的作品题材广泛,但以肖像和书法见长,堪称一绝。绘人物肖像比山水草虫要难,除要求形体准确外,人物的神情和性格均要有所表现。内画肖像局限在鼻烟壶内,用笔粗细、位置准确与否,关系极大,可谓"失之分毫,差之张李"。自有内画鼻烟壶以来,虽有几位肖像内画 家,但无法同马少宣的成就相提并论。马少宣名气甚大,在清末和民国初年,许多达官贵人请他做内画肖像,客户盈门,络绎不绝。他画肖像多用墨彩,阴阳向背,宛如照片;只有在画谭鑫培的《定军山》中的黄忠等戏剧装时,才施以色彩。马少宣的内画,用笔挺拔刚劲,结构工整俊秀,有欧阳询之风韵,代表作有《九成宫醴 泉铭》、《兰亭序》等。马少宣的人物肖像烟壶一般是正面肖像,反面书法。
 
 
马少宣也画过不少诸如"一品当朝"、|"欢天喜地"一类的吉祥内画作品,在简洁明快、刻画入微的画面上,书写着字迹工整的题跋,交相辉映,反映出他高超的 艺术修养和炉火纯青的内画造诣。马少宣的创作活动时期较周乐元要长,大约在1893年至1927年间,在长达三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给后世留下了一大批令人叹为观止的杰作。如果说周乐元的作品属于"逸品",马少宣的作品则应归入"神品"。
 
 
马少宣的父亲是位很有修养的医生,三个儿子都对书画有浓厚的兴趣,并且都学过内画,但只是马少宣学有所成,成为闻名遐迩的大艺术家。马少宣的侄子马绍先是他唯一的弟子,但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未能得其神髓。马少宣卒于1939年。1989年他孙子马增善先生曾来找过我,谈及正在撰写《马少宣内画艺术》,可望与读者见面。
 
三、纯朴多能的叶仲三
 
清末民初的文人儒士,附庸风雅,艺术已成为定式。一代宗师叶仲三却以古拙淳朴的笔法,描绘了一大批历史故事题材的内画作品,从而跻身名流,独树一帜。他与周乐元、马少宣一同被视为内画鼻烟壶的三大巨匠。上至达官显贵,下至乡坤市民,皆以得到他们的内画作品为荣耀。
 
叶仲三生于1869年,居住在北京工艺匠师荟萃的崇文门花市地区。创作活跃于1890年至1925年间。他用竹勾笔在烟壶内书画,所以在线描方面古拙敦 厚。由于叶仲三酷爱古典名著,所以《红楼梦》、《三国志》、《聊斋》、《封神榜》中的题材,经常成为他作品的内容。他的作品有别于周乐元和马少宣的淡雅情调,而以大红大紫等色彩造成强烈对比,施绘于人物服饰上,使之具有浓郁的民俗气息。这是叶仲三别开生面、另辟蹊径的成功之处。叶仲三在大胆运用色彩的同 时,于人物的衣纹褶皱处,用重彩或浅墨加以皴染过渡,所以尽管在服饰上大块单色平涂,却也不显生硬呆板。这是叶派内画的特殊风格之一。在人物头脸的刻画上,不分男女老幼均用短圆眼、月牙嘴来表现,使之神采奕奕、憨态可掬,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叶仲三在处理树木草木时,用秃笔柳木笔,蘸上调得极浓的绿色, 一点一点地在壶壁上挤出外圆中空的叶丛,这种独特技法在其他内画艺术家的作品种绝对不能见到。叶仲三在艺术上不断创新,难能可贵。他除擅长人物画外,也画山水花鸟、草虫鱼蚧之类的作品,其中不是是仿周乐元、马少宣的模本,这些作品大都是应酬之作。
 
叶仲三号称“杏林斋”。他有四子,长、次子早逝。三子叶晓峰、四子叶菶祺增对其父做些上色补景的下手伙计,这就是叶仲三早期的一些作品显得粗率的原因。
 
叶仲三是位多才多艺的大师,除内画外,还熟练掌握“古月轩”、烧瓷等技艺。制作精致,不惜工本,使许多仿制品几乎乱真,以至现在还有许多作品仍在世界各地的拍卖行中误作真品叫价。
 
叶仲三卒于1945年。他的后代叶晓峰、叶菶祺集成父亲,位京冀两派内画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博雅超凡的丁二仲
 
丁二仲名玉庚或与庚,祖籍江南,后来定居北京。自幼博览诗书,通晓六艺,所以他的作品博雅深邃,出手不凡。是继周乐元之后的又一位出类拔萃的“文人派”大家。
 
沿袭中国文人画派的影响,丁二仲的内画鼻烟壶描绘绮丽的山川居多。在寸幅之中,现千里之势,用笔遒劲老辣,娴熟洒脱,笔润墨精,直逼宋元。和马少宣一样,他也常应人嘱画一些“松鹤遐龄”、“富贵寿考”、“百代公侯”之类的吉祥画题。但二人风格迥然不同,马少宣拘紧庄重,丁二仲超逸豪放。在书法上,丁二仲真 草隶篆无一不精,我在香港一收藏家那里曾见一件行书“兰亭序”烟壶,字迹放大百倍后更显其苍劲,显示料作者的艺术功力。
 
丁二仲不仅在内画艺术上成就非凡,在治印、竹刻等艺术领域也颇具造诣。1970年,我曾以两件拙作易得丁二仲刻扇一把,扇股上所刻蝇头小楷《滕王阁序》, 以刀代笔,结构严谨,意韵刚劲,令我爱不释手,视若拱璧。可惜在抄家时被人掠去,至今下落不明。也许正因为丁二仲的多才多艺,致使他的内画鼻烟壶存世甚少,身价倍增。
 
丁二仲的创作活动活跃于1895年至1905年间,堂号是“梅花山房”,但很少署用。内画作品中偶尔也署“作于白下”款。白下,近南京别称,其作品是否为早期在南京所作,待考。
 
五、一派宗师毕荣九
 
清末民初京城内画艺人所用的料器烟壶,除一部分由京城供应外,还有部分使从山东、广州购进的。随着壶坯交易的往来,山东的一位颇有心计亦喜爱书画的料器业者,千方百计地从京城内画家学习内画技法,并开始自立门户,在山东博山搞起内画艺术。这就是内画鼻烟壶山东画派的创始人毕荣九。
 
毕荣九从1893年开始从事内画,所用烟壶皆为质量不太精致的山东料器烟壶。画法上以单线平涂,不加皴染。故作品比起京派内画作品显得单调,但价格比它便宜,很适应一般平民的需求。毕荣九培养料包括其子在内的几位徒弟,位鲁派内画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内画艺术的兴起与繁荣,除得力与前面所介绍的几位大家的贡献外,还跟大量有名、无名艺人的劳绩分不开,在这一领域中应给与一席之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内画鼻烟壶的风行与普及更多地依靠了他们。像阎玉田、桂香谷、张葆田、孙星五、陈仲三、永寿田、魁得田、孟子受、汤子川、自怡子、陈少圃、增田之、蒋之霖等 人,都是著名的内画艺人(还有无名的),他们分别以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内画艺坛上争芳夺艳,各显神通,构成料洋洋大观的内画鼻烟壶世界。即便在清末民初这些动荡不安的时代,内画艺术仍显示料她强大的生命力。
 
今天,已经很少见到人们吸鼻烟了,但鼻烟壶作为艺术品仍享有盛誉。在种类众多的鼻烟壶中,内画鼻烟壶作为纯粹艺术品仍在生产。中国内画鼻烟壶已形成举世公认的京、鲁、冀、粤四大流派,在内画鼻烟壶的发展史上,将会继续记录他们的光辉成就。
 
(责任编辑:admin)

原作者: 王习三
来自: 网络

有人访问你的分享时,你将获得奖励(每次1金钱,重复访问不计)

评论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