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诞生于唐代;另一种说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时,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进中国,先在云南一带流行,后得到京城人士喜爱,才传入中原。
——金胎珐琅仕女执壶 但有一点是学术界公认:明代宣德年间是中国景泰蓝制作工艺优点,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达到辉煌阶段,“景泰蓝”一词也从此诞生。釉色均肥,丝工粗犷,饰纹丰富。
——明宣德 景泰蓝缠枝莲香炉 清代初期的景泰蓝工艺已闻名天下,大量出口国外,成为海外贵族家庭中的摆饰品。景泰蓝造型比明代更匀实而变化多端,铜丝细薄均匀,掐丝技艺更是丝流畅婉,纹饰灵活精巧。
——明15世纪早期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兽耳倭角瓶 器物的应用范围要比以往更为扩大,除了明代常制作的宫廷寺庙祭器,还出现鼻烟壶、屏风、香炉、围屏、桌椅、茶几、筷子、碗具等等。
——清乾隆 春寿图景泰蓝捧盒 根据制作方法大致可分掐丝珐琅、内填珐琅(即嵌胎珐琅)、画珐琅等。掐丝珐琅和镶嵌珐琅很久就在国内出现,历史记载可追溯到宋元时期,但真正能在国内制作应是元代成吉思汗进攻大食,将该地工匠俘虏押回制作,并将该技艺传入中原。至明代,永宣宫廷中开始广泛制作应用掐丝珐琅,之后的景泰时期最有名气,即人们俗说的“景泰蓝”。
——元 御制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出戟花觚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明 景泰蓝缠枝莲象耳洗 珐琅器主要有两种,一是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约在蒙元时期传至中国,明代开始大量烧制,并于景泰年间达到了一个高峰,后世称其为“景泰蓝”。此后,景泰蓝就成了铜胎掐丝珐琅器的代称。另一种是来自欧洲的画珐琅工艺,它在清康熙年间始传入中国。
——清早期 景泰蓝缠枝莲纹如意 掐丝珐琅器在明景泰和成化两朝最为常见,其后工艺水平均明显下降。清代的景泰蓝工艺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花纹图案繁复多样。乾隆时期制品虽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时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治、正德以后的出品物也绝不逊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