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问鼎碧壶中—张铁山的内画艺术之路

  • |
  • 幻灯播放
  • |
  • 查看原图
  • |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
  • 分享到:
loading...
2012年6月16日,“秦风问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铁山内画艺术展”在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开幕。小小的鼻烟壶中,青铜器、青花瓷、《清明上河图》……一改隽丽秀美之风,呈现出瑰丽雄奇、厚重庄严的汉唐气象。 这次内画艺术展,是国际内画艺术界对陕西内画艺术风格的认可,也让更多人知道,中国内画除了京派、冀派、鲁派和粤派,还有“秦派”。   一个人一个门派   因为要迎接2014年秋的国际内画研讨会,铁山内画艺术研究院正在装修,我们这次拜访,约在了铁山内画研究院旧址。这里和钟楼、碑林博物馆呈三角关系,让我们的谈话似乎也有了一种历史感。   张铁山是个严谨平温、朴素务实的人,惜时的观念在圈里早有所闻,再加上他近日事务缠身,几句寒暄后便直奔主题。谈话的间歇,不断有公司的人员进来办事,从他与员工简练的对话中,不难看出他在管理上的自信与从容。   谈及西安内画从业群体的状况,张铁山并不避讳:“我是唯一一家。”   陕西的内画艺术是1900年随 ...   这些“秦派”作品,与以往题材均不同,古物的凝重与沧桑,被张铁山刻画得淋漓尽致。譬如《西周大鼎博古鼻烟壶》,在仅不足1厘米见方的瓶壁上,以极其细微而富于质感的笔触,将器物上所承载的历史斑驳与人文气韵传达了出来。对这些器物的描绘,他更喜欢采用光影来强调,这样视觉更真实,融中西绘画审美语言于一体,使器物的凝重沧桑与水晶瓶体的清润通透形成对比。   2006年,张铁山当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国大师”的3套作品中有一套历届港督,十分能代表“秦派”内画的特点——润、透、清、雅。西北大学艺术学院的讲师、内画理论研究者张辉点评得很是到位,“这套作品集中反应了‘秦派’内画的一个艺术追求,很好地体现了张大师的风格,起笔落笔都非常委婉、含蓄,藏而不露,笔尖微微,非常丰富地把墨色的变化、人物皮肤的质感表现了出来。”如今,这套作品也是研究院的镇院之宝。不过,“秦派”的大师目前只有张铁山一人,可谓一个人的“门派”。   他乡故乡   不足盈握的小瓶,弯笔入内 ...   为了让我们直观地了解内画,张铁山现场示范,他把弯笔伸入瓶体内,虽然瓶子是半透明的,却根本看不清笔在何处,只有笔尖接近瓶体时,才能对其形迹做出判断。而这,不过是基本功。“要熟稔规范地掌握内画技艺,通常需要10年左右。”张铁山在衡水特种工艺美术厂度过的时间,正好10年,从一个对内画怀有懵懂向往的少年,成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青年,并已在中国内画界崭露头角。   1988年,25岁的张铁山怀着闯一番事业的梦想与决然,孤身一人来到儿时生活过的西安,租了半间小屋,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难怪他说的普通话,偶带河北腔 ...   事业的好转引起了年轻人的关注,上世纪90年代起,不断有人找上门来学习。然而这些年徒弟来来去去,留下的只有极少部分。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对技艺的传承,“只有传承下去,才能扩大本地内画的影响。”想要传承,就必须走出自己的风格,创建“秦派”的想法,也是在这个时间内慢慢成型。   为了保持良好的创作状态,他坚持不饮酒吸烟。“内画是一项极为严谨的手工艺,手不能抖,心不能偏。”为做好传承,他对徒弟要求十分严格,耐不下清苦的学生,他也不多做劝留。如今研究院的弟子中有美术学院的大学生,有技校毕业生,还有40岁以上的中年人,甚至有香港的中学生……每一位,他都倾囊相授,希望更多人从事“秦派”内画,希望这些弟子学成后可以自立门户,推广“秦派”内画。   除了创作、带徒,张铁山还积极致力于内画交流和推广。2014年在西安举办的国际内画学术研讨会便是铁山内画艺术研究院一力承办。   25年来,从半间小屋,到700多平方米、30余人的专业创研机构;从几无土壤的地方,到营造出自己的内画天地,张铁山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在国内及国际内画界奠定了自己的声名与影响。 文章转自: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