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润八德、艺精品高—内画泰斗王习三的传奇人生

  • |
  • 幻灯播放
  • |
  • 查看原图
  • |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
  • 分享到:
loading...
王习三工作照   王习三,一位在中国工艺美术界鼎鼎有名,家喻户晓的人物。人们喜爱他的作品,藏家颂扬他的人品,业界赞许他的艺品。他开创了中国内画艺术的第一大门派——冀派,作为冀派掌门人的他,虽年过七旬仍孜孜不倦,在他的不懈努力下2010年又有两座内画博物馆相继迎客,一座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另一座则位于祖国首都北京。而今冀派内画艺术遍布神州大地,内画工艺品也成为人们喜爱、市场认可的艺术佳品,满足了不同层次人们的艺术需求。据不完全统计仅小小的衡水市就有内画艺术从业人员不下4万人,年产值超10亿元。看着自己桃遍天下,看着蒸蒸日上的内画产业,看着一个个成为大师的弟子,王习三深感欣慰。然而在艺术成就和产业成就的背后,王习三却走过了一条坎坷的从艺之路。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雅士常以堂名提款,一方面记述自己创作文学艺术作品的地点,另一方面则隐喻着自己的精神追求。堂名也一度成为大家的别称雅号。大师王习三也是如此,但与众不同的是他从从艺以来用过“太平庄”、“半农斋”、“一壶斋”、“一壶八德斋”四个堂名,而这些堂名正表达了他不同的人生际遇。  艺术创新缔造内画辉煌  大家都知道内画与鼻烟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建国以来,随着各种运动的开展,“闻鼻烟”也被作为一种陋习被革除了。现在鼻烟几乎销声匿迹,而作为鼻烟装盛器皿附着工艺的“内画”却能够繁荣发展,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奇迹,当然这种奇迹能够出现,很大程度上还要归功于以王习三为首的内画艺术家的不断创新。  王习三始终认为内画源于外画却难于外画。此言非虚。且看那小小的鼻烟壶,口只豆粒粗细,内画笔须穿口而入才能“左冲右突”泼墨施彩;为了更好的附着颜料鼻烟壶内壁一般都要经过磨砂处理,因此在创作时 ...锲而不舍勇攀艺术巅峰  自从考入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拜师学艺以来,王习三就始终将传承内画绝学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1968年被遣返回原籍农村的王习三收了第一个徒弟:王百川。从那时开始,他就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所学无私地传授给自己的弟子,先后有42名弟子得到王习三大师的真传,成为大师级的艺术家。此外,王习三大师还创办学校、研究院,培养内画人才;著书立说传播内画艺术。现在放眼望去冀派内画数万人的从业大军,无一不从王习三处汲取了艺术的养分。衡水市也因为内画产业的繁盛,而被国家评定为内画艺术之乡,现在的衡水,林立的 ...王习三作品堂名迭变折射传奇人生  19世纪60年代,师从于叶菶祺和叶晓峰的王习三,已学有所成,开始在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独立创作内画艺术品。那时正式文化大革命前夕,“山雨欲来丰满楼”,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局势,王习三心中充满了对太平盛世的想往。那一时期他的工作地在北京市的北太平庄附近。于是,便用堂名“太平庄”。  然而,太平庄并没有给王习三带来“太平”的创作环境,文革开始后,他因家庭原因被遣返回原籍籍河北省阜城县杨庄从事农业劳动。在杨庄种田的王习三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艺术追求。在从事重体力劳动的闲暇,他偷 ...河北习三内画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