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山水

  • |
  • 幻灯播放
  • |
  • 查看原图
  • |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
  • 分享到:
loading...
[元] 倪瓒 秋林野兴图 纸本水墨 98.1×68.9cm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明清画家没有不学倪云林的,但由于时代和个人气质修养的不同,真正学得好的却不多。就连“明四家”为首的沈周,也很难学得像。现存沈周学云林画很多,可看出仅仅在构图上相似,而气韵精神,无一肖者。董其昌《画旨》曾有记载:“沈石田每学迂翁画,其师赵同鲁见之辄呼曰:‘又过矣!又过矣!’盖迂翁妙处,全不可学。启南(沈周)力胜于韵,故相去犹隔一尘也。”明清诸家的画,“用云林法”、“云林笔意”、“拟倪云林”等等存世很多。“四王”的画法学云林者犹多,但 ...[清] 弘仁 松溪石壁图轴 天津博物馆藏 [元] 倪瓒《江亭山色图》 立轴 纸本 1372年 94.7×43.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的画在元代虽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但已名重上层知识界。《录鬼簿续编》说他:“善写山水小景,自成一家,名重海内。”甚至有人把他和王维并比:“诗中有画画中诗,辋川先生伯仲之。”“已怜挥洒如摩诘,可忍悲歌似子昂。”到了明代,倪云林被列为:“元四家”,以代表元画的最高成就。云林的画尤其受到董其昌的推崇。“迂翁画在胜国时可称逸品。昔人以逸品置神品之上,历代惟张志和、卢鸿可无愧色。宋人中米襄阳在蹊径之外,馀皆从陶铸而成。元之能 ...倪瓒自识:“老懒无悰,笔老手倦,画止乎此,倘不合意,千万勿罪。懒瓒。“ 倪瓒以极简单的笔墨,一水两岸式的“三段式”构图,创造了中国山水画的新形式、新意境。他的画不仅传达了太湖一带清旷幽远的自然生趣,更寄托了他“风雨萧条晚作凉”的凄苦、忧郁、孤寂的心绪,渗透着他“身世浮云度流水”的茫然落寞的人生体验,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尘俗既抗争又不得不屈服。既屈服又在心灵上追求超脱的高逸雅洁的情怀。因此,其画的意境大多表现为空明、澄澈、冷寂、荒凉、净洁、高逸、廖廓、幽远。 倪瓒创作的山水画,以其独特的意境和鲜明的性格,呈现出空前的美。与晋代、南朝宋、隋、唐、五代、两宋的山水画迥然不同,是任何一个时代的绘画都不能代替的。他把中国文人画发展到空前完美的形式,为元代画坛和整个中国画坛增加了奇异的光彩。 [元] 倪瓒 幽涧寒松图 纸本水墨 59.7×50.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以山水画闻名于世,但他的墨竹也清秀可嘉,形象生动,并不如他自己说的:“他人视以为麻、为芦。”现有《竹枝图卷》就是很好的说明。画中一竿长枝横斜披拂,清润隽秀,撇叶修长,笔法稳健而灵活。两小枝挺立娴静。用笔秀逸洒脱,有萧爽之趣。风姿绰约,确有清逸之气。 [元] 倪瓒 虞山林壑图 水墨纸本 94.6×34.9cm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幽涧寒松图》虽无明确纪年,但可以确定为云林晚年得意之作。从左上自题诗句和跋语来看,云林画此图送给周逊学,召唤他早日归隐。画中山石仍是以极干淡的笔勾线,正转侧锋,勾出大体结构后,复以干笔侧锋皴抹,皆似画非画,若有若无。松树以两笔界勾,树干内不皴不染,仅圈勾几个疤痕,松针少则二三笔,多则五六笔,稀稀疏疏,可见他老年作画更加苍健劲拙。  [元] 倪瓒 江岸望山图轴 纸本设色 111.3×33.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他画一水两岸式山水,一般水面很空,两岸实景很少。但也有例外,《怪石丛篁图》,是他五十五岁为云冈道师而画的。实景几乎布满一纸,虽然也是一水两岸,但河水很狭窄,对岸的山头占去画面一半。 一般画家到了晚年,作画多变简,变淡,笔法更加圆润。倪瓒则不然。他在三十五岁到五十五岁这期间,弃家出游,处境凄苦,但也无牵无挂,无欲无望,所以他的画显得特别萧疏空灵,简淡超逸。夫人蒋氏死后,他的感情有了一些变化。他不仅怀念亲人,也怀念家乡。明朝建立后,天下开始安定,但这位历来不问政治的人对明王朝似乎有些敌意。在元代,他题诗常用元统治者的年号;在明代,他却从不用洪武年号。 《虞山林壑图》轴,作于云林六十六岁。还是一水两岸,但水中却增加了左右两处五道汀渚,还有一组杂树,两岸的山峰和坡石以及五株树,比以前繁密得多。笔墨也不像以前那样清爽、洁净,出现了擦笔和拖泥带水的墨,笔法较以前厚重,墨气较以前浓郁。 [元] 倪瓒 梧竹秀石图 纸本墨笔 96×36.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江岸望山图》轴,近岸土坡高树茅亭,与常见倪画无异。但隔水对岸画的不是平缓山丘,而是二重较高的山峰,且用圆笔作披麻长皴,然后加苔点。这种画法在倪画中不多见。 [元] 倪瓒 丛篁古木图 纸本水墨 102.9×44.2cm 南京博物馆藏 《秋亭嘉材图》,用笔略硬而有折楞,显然含荆、关遗意。画树不像上图那样一笔写出,而是用线界勾,再以淡墨皴补。有意到笔不到者,也有笔到意不到者。三株树的干完全相同,但叶不同,其一以“介”字式撇叶,其二横点,墨较干而略浓;其三“个”字点。三者都很稀疏,用笔十分随意。远山仍以线勾形,略加皴擦,点苔较重,和董、巨的皴法不分内外轻重,完全不同。水中勾出几根长线,又以淡墨略染,似水纹,又似汀渚。整个画面十分简淡萧疏,如洞庭月色,万籁无声,毫无热闹尘俗之气,反映了作者纯净清雅、淡泊自守的情怀。画中没有霜月,却有霜月的感觉。吴宪题诗道:“千年霜月积灵气,结入倪郎手与心。一掣便归天上去,人间留影尚森森。”对此画认识至深。 元 倪瓒 渔庄秋霁图轴 纸本水墨 96.1×46.1cm 上海博物馆藏 倪云林五十岁前后的绘画创作大致都是这个样子。形成这个面貌的较早一幅画,是有名的《六君子图》轴。该图也是一水两岸,近岸土坡上画有松、柏、樟、楠、槐、榆六株树,黄公望把它们比作六君子。画法、形式都类似《渔庄秋霁图》,只是苔点略重些。这些画是他后期画的较早形态。 3 他后期画的较晚形态更加平淡。《古木幽篁图》,干湿墨互用,干笔淡墨运用尤妙,真正达到了有意无意、若淡若无的境界,给人以清幽静谧的感受。他自己题诗说:“古木幽篁寂寞滨,斑斑藓石翠含春。自知不入时人眼,画与蚊溪古逸民。”可见他对自己的画十分自信。 [元] 倪瓒 谿山图轴 1364年作(时年64岁) 116.5×35.7cm 上海博物馆藏 倪云林后期的画绝少着色,甚至连一颗红色的印都不铃。其典型面貌是一水两岸,前岸几块堆垒的坡石,几株枯树。水无波纹,一片空明。对岸几道汀渚,一两个平缓山丘。总是近景低,远景高。 《渔庄秋霁图》轴,历来为人称道,是云林的代表作。近处画一小小的土坡,其上六株高低不一的树,隔水两道山丘,和近处的土坡差不多。画中并没有渔庄,大概是根据云林跋中“戏写于王云浦渔庄”来定的名。全画分近、中、远三景。中景一片湖光,其实一笔未画,远景和近景墨色一 ... [元] 倪瓒 雨后空林图 纸本设色 63.5×37.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水竹居图》画水中坡上五株树,树后茅屋丛篁,隔溪平远林岫。画法严谨持重,用披麻皴,运笔圆润浑厚。和他的代表画风最大不同是较重的青绿设色,颜色近于艳。再就是干笔不多,基本上较圆润。另外,构图紧凑,不像后期画那样萧散,较近于客观自然。 《雨后空林图》和上图差不多,青绿设色,幅度大一些。比较而言,更实而满。坡、石也吸收了荆、关、李成的笔意。这幅是云林后期的作品,但与他常见的画风不同,当是回复早期画法的偶尔遣兴之作。 [元] 倪瓒 云林春霁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他不在摹写一家之法上花太多苦功,他学力深,修养高,心胸不俗,在理解、吸收、消化他人长处时,“心有灵犀”,因而能创造出自家的笔墨,自家的山水,自家的意境。他的画笔墨极简,确是“惜墨如金”,而内涵丰富,收到了笔简意繁的效果。他用笔轻柔,喜侧锋,以表现坡石秀峭,树干圆浑;多用淡干笔皴擦,极随意,极自然,在着力与不着力之间,似稚嫩而实苍老,笔触谈而能显出浑厚的面貌。这种功力是极难达到的。王世贞在《艺苑卮言》里就曾指出:“元镇极简雅,似嫩而苍。宋人易摹,元人难摹; ...[元] 倪瓒 枫落吴江图 立轴 94.3×69.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云林既藏有米芾的《海岳庵图》,又建有海岳翁书画轩,他对米芾的敬佩可见一斑。米芾性格乖僻,极爱清洁,人称“米颠”;倪瓒亦行为迂僻,爱洁成癖,人称“倪迂”。两人性格、行为相似如此,作画也都平淡天真,逸笔草草。 云林也注重向同代画家学习。他极推崇赵孟頫,很多画受赵《水村图》的影响非常明显。“元四家”的关系在师友之间,他们互相推许,彼此影响。他的《雨后空林图》“初视以为子久,亦一奇也”。《春山图》“笔法王叔明,甚为奇绝”。他曾作《春林远岫图》,黄公望为此也戏画一幅《春林远岫图》,简淡的风格颇类云林。倪云林向传统学习,向同代人学习,是有选择有鉴别的,师其意而不在其迹象间,目的是为了表现他眼中的山水,他心中的逸气,进而形成了他笔下的独特意境。 [元] 倪瓒 水竹居 纸本设色 55.5×28.2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倪瓒从北苑入手,却没有为其束缚。荆浩、关仝、李成同样给他以深刻影响。他题所画《狮子林图》道:“余与赵君善长,以意商榷作狮子林图,真得荆、关遗意。”倪瓒也收藏有荆浩的《秋山图》、李成的《茂林远岫图》。董、巨画法描绘草木葱茏的南方山势,确实对他合适。但云林描绘的更多是太湖中草木不多的坡石,披麻皴并不十分适用,荆、李笔法就更适合些。太湖石虽较硬,与北方崇高的山势毕竟不同,再加上云林优闲、孤苦的心境也与荆、李有异,故而他学荆、李,笔法却变为松柔秀峭。这些,董其昌说得很清楚:“枯树则李成,此千古不易,虽复变之,不离本源。倪云林亦出自郭熙、李成,稍加柔隽耳。”“云林画法,大都树木似营丘(李成),山石宗关仝,皴似北苑,而各有变局。”“关仝画为倪迂之宗。”恽南田也说:“元时各家,无不宗北苑,迂老倔强,故作荆、关,欲立异以傲诸公耳。” [元] 倪瓒 筠石乔柯图 1372年 67.3×36.8cm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倪云林在向大自然学习的同时,也向中国山水画的传统学习。由于他的个性以及他生活在太湖一带的自然环境,他的山水以描绘江南烟云迷茫、湖山空濛为主。用笔柔润的董源、巨然给他以极大影响。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谈过:“董源,善画,尤工秋岗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董源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龙袖骄民图》、《潇湘图》(即《河伯娶妇图》,它是董源的代表作)。根据这些存世画迹,我们确实能看到倪瓒画风的渊源。如他早期的《水竹居图》,后期的《江岸望山图》及《松林亭子图》等,都可以看到董源的遗风。关于这点,后来的论者都曾指明。董其昌就反复说过:“黄、倪、吴、王四大家,皆从董、巨起家成名,至今只行海内。”“倪迂学北苑”(董源曾任北苑副使,故称)。 [元] 倪瓒 秋亭嘉树图 纸本墨笔 114×34.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云林的画注重用笔,几乎没有成片的墨。但也偶有变化之作。《梧竹秀石图》中,梧叶即阔笔湿墨侧抹而出,树干和秀石亦用侧笔写出,不见线条,显得墨气湿润,但这不是他作画的主要风格。 倪瓒自题: 江城风雨歇,笔研晚生凉。囊楮未埋没,悲歌何慨慷。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珍重张高士,闲披对石床。此图余乙未岁戏写于王云浦渔庄,忽已十八年矣。不意子宜友契藏而不忍弃捐,感怀畴昔。昔因成五言。壬子七月廿日。瓒。 倪瓒没有写过专门的画论著作,但从他的一些诗文画跋里可以看出他的美学见解。如《题画竹》:“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聊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但不知以中视为何物耳。”《答张藻仲书》中写道 ... ▲ 元 倪瓒 渔庄秋霁图轴 96.1×46.1cm 上海博物馆藏 [元] 倪瓚 竹枝图卷 纸本墨笔 34×76.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的诗在当时就和“元四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齐名。杨维桢说:“元镇诗才力似腐,而风致特为近古。”吴匏庵说:“倪高士诗能脱去元人之秾丽,而得陶柳恬淡之情。百年之下,试歌一二篇,犹堪振动林木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他“诗文不屑屑苦吟,而神思散朗,意格自高,不可限以绳墨。”倪云林诗虽不如“元四家”名气大,但他在诗歌上的卓越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有人用“白云流天,残雪在地”来形容他的诗风,显示其清新飘逸的格调,与他的绘画风格基本一致。 ... [元] 倪瓒 古木竹石图 纸本墨笔 64.3×37.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多才多艺,不仅是画家,还是诗人,他的字也写得不错。清代康熙年间曹培廉编定的《清閟阁全集》,是目前倪瓒诗文的一个较全的本子。他的诗风如他的画风:古淡天然,不假雕琢,是陶(渊明)孟(浩然)一派的。 倪瓒在《谢仲野诗序》里说过:“《诗》亡而为‘骚’,至汉为五言。吟咏得性情之正者,其惟渊明乎。韦(应物)柳(宗元)冲淡萧散,皆得陶之旨趣,下此则王摩诘(王维)矣。……至若李(白)杜(甫)韩(愈)苏(轼),固已烜赫焜煌,出入今古,逾前而绝后 ...[元] 倪瓒 安处斋图 白纸本水墨 29.0×605.0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下图为倪瓒题跋) 倪瓒生活在世俗中,一生难免和俗事打交道,有时也不得不向恶势力屈服。所以也难免俗。但比较而言,他是清高的,这种清高是那个时代汉族士人推崇的品德。就他的政治思想来说,早年,他接受儒家教育,对于“礼乐制度,靡不究索”,因此,儒家的人世思想他不可能没有。“轰轰烈烈男儿事,莫使磨拖过此生。”他后来虽然有出世思想,仍偶有忧国之心。他到杭州凭吊岳飞墓,写了三首诗,其一是:“耿耿忠名万古留,当时功业浩难收。出师未久班师表,相国翻为 ... [元] 倪瓒 琪树秋风图 立轴纸本 62×43.3cm 上海博物馆藏 他与当时著名的诗人杨维桢、高启交往很深。杨维桢的《访倪元镇不遇》诗:“霜满船篷月满天,飘零孤苦未成眠。居山久慕陶弘景,蹈海深惭鲁仲连。万里乾坤秋似水,一窗灯火夜如年。白头未遂终焉计,犹欠苏门二顷田。”高启的《次韵倪云林见寄二首》其二:“草满当年食客堂,一身投老寄僧床。秋风吟怨衰兰浦,暮雨行愁苦竹冈。任旷岂能谐薄俗?养和且为驻颓光。酒钱十万今谁送,独嗅黄花对夕阳。”两首诗都描写了倪云林浮游生涯的孤苦。因此,他更着力于绘画,从中抒发其孤零萧瑟 ... [元] 倪瓒《致慎独有道诗札》1362年作 28.4×52.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他的弃家出游,实在出于无奈。《述怀》诗曾写道:“宁不思引去,缅焉起深情。实恐贻亲忧,夫何远道行。遗业忍即奔?吞声还力耕。非为蝼蚁计,兴已浮沧溟。云霾龙蛇噬,不复辨渭径。邈邈岩涧阿,灵芝烨紫茎。有志而弗遂,悲歌岁峥嵘。冶长在缧绁,仲尼犹亟称。嵇康肆宠放,刑戮固其征。被褐以怀玉,天爵非外荣。贱辱行岂玷?表暴徒自矜。兰生萧艾中,未尝损芳馨。”可见他思想上的矛盾。这时,他又自号曲全叟、无住庵主、荆蛮民、净名居士,有时甚至变姓名叫奚玄郎 ... ▷倪瓒《淡室诗》轴,纸本,行楷书,纵64cm,横27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淡室诗》是倪瓒为友人“宗道”所书的一首七律诗。诗中寄托了他避世索居、与白云幽禽为伴的心境。 王宾写的《元处士倪云林先生旅葬墓志铭》中说:“至正初,兵未动,鬻其家田产。”可知他第一次卖田产在三十五岁左右。他在题妻子蒋氏遗像的序里说:“岁癸巳,奉姑挈家,避地江渚。”癸巳是至正十三年(1353)。姚广孝题倪瓒墨竹卷说:“至正甲午(1354),避乱寓于笠泽(今太湖)。”至正二十三年,他在《题郭天锡画并序》中说:“不归我土,已有十年。”可知他是从1353年弃家出游,只在1355年一度回家(安葬他的老师王文友),却因欠官租而遭拘禁。他卖掉所有田产当在这次吃官司之后。老友张伯雨到他家里,云林念伯雨年老,后会难期,便把卖田产所得的千百缗钱全部送给伯雨。此后,他依旧携妻出游。 [元] 倪瓒 自书《述怀》诗稿册(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第一次卖田之前,河南等地爆发了几次农民起义,尤其是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声势更大。战争的烽火在各地蔓延。在他第二次卖掉所有田产之前,江浙一带已大乱。元至正八年(1348),方国珍在浙东起义。至正十三年,张士诚在高邮起义,不久攻陷苏州,自称吴王,并占有江浙的大部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而地方官吏却加紧催征租赋。倪瓒的田产,虽已陆续变卖,依然无法应付。他在《至正乙民生,实罹百患”的日子里,表明自己未敢忘“先师遗训”,愿效孔子弟子颜回的“箪瓢称贤,乐道无殃”,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为逃避官家索租,他忧愤交加,决计弃田宅逃遁,隐迹江湖。 △黄公望题: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陁。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 倪瓒常去玄文馆与朋友们谈诗论道,饮酒、吟诗、作画。曾画过一幅《玄文馆图》,写有《宿玄文馆》一诗。吟诗作画,会友谈道,这些当然很高雅、很愉快。但他既是当家人,交租纳税、应付官府胥吏的敲诈勒索,都得他出头露面。他不得不为这些“俗物”、“俗事”操心。有时半夜在公庭等候,见到小吏也要折腰。他的《述怀》诗中写道:“钓耕奉生母,公私日侵凌。黾勉三十载,人事浩纵横。输租膏血尽,役官忧病婴。抑郁事污俗,纷攘心独惊。磬折拜胥吏,戴星候公庭。……”这种难以忍受的痛苦折磨着他,加之人到中年身体多病,更加重了他内心的忧伤。倪瓒又不擅长理田治家,往往入不敷出,不得不变卖田产来输纳官租。 ▷倪瓒自题:庐山甫每见辄求作画。至正五年四月八日,泊舟弓河之上,而山甫篝灯出此纸苦征画。时已惫甚,只得勉以应之。大痴老师见之必大笑也。 [元] 倪瓒 六君子图 纸本墨笔 61.9×33.3cm 上海博物馆藏 然而,这样的生活未能持久,在他二十三岁那年,长兄去世。接着,嫡母(昭奎生母)也离世。他的生母尚在,需他奉养。于是,持家的重担就落在他的双肩。他便以诗画创作来排遣自己的哀痛。常安坐清閟阁,忘怀尘俗,寄情书画。每当雨过天晴,就拄着拐杖,在园里漫步,咏歌自娱,望见的人都称他世外仙人。有客人来,则热情接待,谈笑风生。来客有张雨、陆静远、虞胜伯、周正道、周南老、黄公望、王蒙、陈叔方以及王觉轩父子、金坛张氏兄弟、苏州陈维寅陈维允兄弟等。他们都是倪瓒的至交好友。黄公望年龄比倪瓒大三十七岁,从倪瓒《六君子图》题语里有“大痴老师见之必大笑也”句,可知他可能向黄学过绘画。黄公望曾用十年时间,为云林作《江山胜览图》长卷,于此可见黄公望对倪瓒的赏识以及两人的深情厚谊。王蒙的年纪和倪瓒差不多,两人有合作的画作传世。各自的画作上,时有对方题辞。 [元] 倪瓒 容膝斋图 纸本水墨画 74.7×35.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原名珽,字元镇,又字玄瑛。他的祖先曾在宋朝京都汴梁做官。靖康之乱后,举家南迁,来到无锡,在梅里祗陀村定居下来。经过三四代人勤俭持家,努力经营,倪家成为当地有名的富户。到倪瓒的祖父倪椿与父亲倪炳时,家业兴隆昌盛。 不幸的是,还在倪瓒幼年,父亲就去世了。他由长兄倪昭奎抚养。倪昭奎(字文光)因人荐举曾任学道书院山长。任职期满,按惯例可以升官,但他“以黄老为归”,无意去做官。直到两个弟弟(倪瓒与倪瑛)长大成人后,家里老母有人照顾,他才跟 ... [元] 张雨 题倪瓒像卷 28.2×60.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等。江苏无锡人。家富,博学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门。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尽家财,浪迹太湖一带。擅画山水、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頫影响。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数笔,逸气横生。书法从隶入,有晋人风度,亦擅诗文。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存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