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赛壶网

头部广告

秦风问鼎碧壶中—张铁山的内画艺术之路

[复制链接]
分享奖励排行榜
发表于 2016-5-12 16: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b4f2a71hc2b69dcdb1ad&690.jpg
      2012年6月16日,“秦风问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铁山内画艺术展”在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开幕。小小的鼻烟壶中,青铜器、青花瓷、《清明上河图》……一改隽丽秀美之风,呈现出瑰丽雄奇、厚重庄严的汉唐气象。
6b4f2a71h79df0fc0e93d&690.jpg

      这次内画艺术展,是国际内画艺术界对陕西内画艺术风格的认可,也让更多人知道,中国内画除了京派、冀派、鲁派和粤派,还有“秦派”。
6b4f2a71hc2b69d3a063b&690.jpg

  一个人一个门派
  因为要迎接2014年秋的国际内画研讨会,铁山内画艺术研究院正在装修,我们这次拜访,约在了铁山内画研究院旧址。这里和钟楼、碑林博物馆呈三角关系,让我们的谈话似乎也有了一种历史感。
  张铁山是个严谨平温、朴素务实的人,惜时的观念在圈里早有所闻,再加上他近日事务缠身,几句寒暄后便直奔主题。谈话的间歇,不断有公司的人员进来办事,从他与员工简练的对话中,不难看出他在管理上的自信与从容。
  谈及西安内画从业群体的状况,张铁山并不避讳:“我是唯一一家。”
  陕西的内画艺术是1900年随着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的陕西避难之行流入,一直未有起色,直到张铁山来到西安。“想要做好内画,必须结合当地历史文化,这样才能接上地气。”分析了京、冀、鲁、粤四派的特点后,他提出了创建“秦派”内画的设想。
  “秦文化中所包含的强韧进取的精神力量,是我所推崇的。”作为中国封建时代辉煌文明的核心区域,陕西拥有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艺术资源更是攫取不尽。张铁山带领自己的团队,创作了大量的“秦派”内画作品。他选用青铜器、兵马俑、瓷器等工艺形象为图符,形象地展示出陕西的历史传统与文化标志。“这些图符并非只是简单的视觉描摹,而是需要深刻领会这些文物所传达出来的人文气息,通过对器物上斑驳痕迹和工艺造型的描绘,也对原有的内画绘技产生革新与促进。”
  如何看出张铁山对文物历史和人文气息的把握,唯有直面作品。在2012年“秦风问鼎”这次内画展上,他把几十年来的创作倾囊展出,引起业内不小震动。京派厚重、鲁派流畅、冀派典雅、粤派艳丽,在吸收了它们的长处后,张铁山又继承了陕西地域中周、秦、汉、唐的国韵气质,创立了以润、透、精、雅为特点的“秦派”内画艺术。

6b4f2a71h79df0f7ab37d&690.jpg

  这些“秦派”作品,与以往题材均不同,古物的凝重与沧桑,被张铁山刻画得淋漓尽致。譬如《西周大鼎博古鼻烟壶》,在仅不足1厘米见方的瓶壁上,以极其细微而富于质感的笔触,将器物上所承载的历史斑驳与人文气韵传达了出来。对这些器物的描绘,他更喜欢采用光影来强调,这样视觉更真实,融中西绘画审美语言于一体,使器物的凝重沧桑与水晶瓶体的清润通透形成对比。
6b4f2a71hc2b6a0eaf498&690.jpg

  2006年,张铁山当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国大师”的3套作品中有一套历届港督,十分能代表“秦派”内画的特点——润、透、清、雅。西北大学艺术学院的讲师、内画理论研究者张辉点评得很是到位,“这套作品集中反应了‘秦派’内画的一个艺术追求,很好地体现了张大师的风格,起笔落笔都非常委婉、含蓄,藏而不露,笔尖微微,非常丰富地把墨色的变化、人物皮肤的质感表现了出来。”如今,这套作品也是研究院的镇院之宝。不过,“秦派”的大师目前只有张铁山一人,可谓一个人的“门派”。
  他乡故乡
  不足盈握的小瓶,弯笔入内,反绘瓶壁,通过鬼斧神工之笔,纳藏一切风物——内画技艺之高超,手法之精巧,但凡见过,无不为之精绝称奇。可以想见,学习内画,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祖籍衡水的张铁山,走上内画之路,是因为父亲的私交。“行医的父亲曾给师父家偷开过当时的违禁药品(阿司匹林),私底下交情不错。”1979年,在衡水特种工艺美术厂做学徒的他,拜在冀派内画创始人王习三门下。“虽然一直对绘画情有独钟,但从没想过自己会从事内画。”那时,做一个手艺人并不被社会主流所认可,但既然已经拜师,端谨自律的张铁山便义无反顾地投入内画学习中。
  虽然有绘画基础,但内画完全不同于在纸上作画,它是在微缩的瓶壁上进行反向描绘,对于心手相应的配合具有极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从业者具有一般的书画技巧和审美,同时还要练就敏锐的艺能感触和机巧。没有经验的张铁山只能从基本功开始学起,构图关系、雕刻技法、临摹前作、创作思路……
6b4f2a71h79df10123c27&690.jpg

  为了让我们直观地了解内画,张铁山现场示范,他把弯笔伸入瓶体内,虽然瓶子是半透明的,却根本看不清笔在何处,只有笔尖接近瓶体时,才能对其形迹做出判断。而这,不过是基本功。“要熟稔规范地掌握内画技艺,通常需要10年左右。”张铁山在衡水特种工艺美术厂度过的时间,正好10年,从一个对内画怀有懵懂向往的少年,成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青年,并已在中国内画界崭露头角。
  1988年,25岁的张铁山怀着闯一番事业的梦想与决然,孤身一人来到儿时生活过的西安,租了半间小屋,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难怪他说的普通话,偶带河北腔,偶带陕西腔。不知衡水与西安,哪方是故乡,哪方是他乡?
  “再往南几十米,就是我初到西安时租建的工作室。”他笑。上世纪80年代末,西安的民俗工艺品市场一度兴盛,但对于带有贵族趣味的特殊工艺,似乎带有本能的排斥。张铁山却在这个时候,以内画艺人的身份进入西安,可谓天时地利皆无。
  “莽撞”的张铁山处处碰壁,举目无亲的他,甚至要通过节食来压缩生活开支,也不是没想过放弃,“可是放弃了又该何去何从?”转机很快来临。西安宾馆的涉外工艺美术品商店终于被他精纯的内画技艺和执著打动,同意把他的作品放到专柜销售。放上去第二天,就被一批外国游客一扫而空。
  得知这一消息,不少涉外商店纷纷找上门,希望销售他的作品。如此,张铁山很快在西安站住了脚,自己的内画研究室也顺势成立。
  长安城秦风传
  经过6年时间的积累与筹措,1994年研究室升格为研究所,2000年升格为研究院。2003年,“非典”来袭,这对靠国外游客生存的研究院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短短3个月,张铁山的积蓄就花光了,无奈之下,他卖掉了房子。“不管怎么说,‘秦派’是我创立的,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它没了。”直到今天,他仍是租房住,所有收入全部投入内画事业。
6b4f2a71h79df0f3db392&690.jpg

  事业的好转引起了年轻人的关注,上世纪90年代起,不断有人找上门来学习。然而这些年徒弟来来去去,留下的只有极少部分。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对技艺的传承,“只有传承下去,才能扩大本地内画的影响。”想要传承,就必须走出自己的风格,创建“秦派”的想法,也是在这个时间内慢慢成型。
  为了保持良好的创作状态,他坚持不饮酒吸烟。“内画是一项极为严谨的手工艺,手不能抖,心不能偏。”为做好传承,他对徒弟要求十分严格,耐不下清苦的学生,他也不多做劝留。如今研究院的弟子中有美术学院的大学生,有技校毕业生,还有40岁以上的中年人,甚至有香港的中学生……每一位,他都倾囊相授,希望更多人从事“秦派”内画,希望这些弟子学成后可以自立门户,推广“秦派”内画。
  除了创作、带徒,张铁山还积极致力于内画交流和推广。2014年在西安举办的国际内画学术研讨会便是铁山内画艺术研究院一力承办。

有人访问你的分享时,你将获得奖励(每次1金钱,重复访问不计)

评论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