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赛壶网

头部广告

林风眠:有着中国人传统审美意识的现代派画家

[复制链接]
分享奖励排行榜
发表于 2017-10-16 15:3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内画艺术 于 2017-10-16 15:49 编辑

1.jpg
▵ 林风眠像(约1920年代初)
他生于1900年,是20世纪的同代人,
又是这个翻天覆地的百年的曲折命运的见证人。
他的人生几乎映衬着一个世纪的民族文化的寻觅和苦难。
但他的艺术,
却仿佛孤行在这一切之外,
吸取民族民间的养料,
秉持东方艺术的理想,
从抒情诗意的一端,
到苍凉忧郁的另一端,
创造着一方清新隽远的新天地。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许江


林风眠(1900-1991)原名凤鸣,广东梅县人。1919年留学法国,1925年回国,任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兼教授。1928 年,在杭州主 持创办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任首任院长兼教授。

作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坚持的“兼容并蓄”的学术思想成为中国美院办学八十年来始终坚持的学术脉络,开创的“东西融合”的艺术道路,创造了中国艺术教育史上的重要篇章,培养了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一代蜚声中外的杰出艺术大将。

他的艺术是孤独的苦味的诗。

林风眠的一生,充满苦难,然而又光辉夺目,是不可复制的一种生命旅程。他的作品,看上去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试图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树立了东方艺术复兴的一面学术旗帜,向整个20世纪的世界视野传递出一种中国的诗意。

知识分子的隐忍胸怀养育了他的艺术

林风眠的一生是悲情的一生,他是二十世纪的同龄人,他的一生经历了世纪的重大变迁: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文化大革命……这些民族的大事件,都在他身上留下烙印。他的人生几乎映衬着一个世纪的民族文化的寻觅和苦难。所以我们说,林风眠的艺术有一种罕见的苦味。他的艺术就是这种孤独的苦味的诗。

对于20世纪来说,林风眠的艺术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民族曲折命运的写照,这是他的艺术真正了不起的地方。他的艺术是一个巨大的天地,一边是带有中国传统清新隽远的作品,如静物、仕女,像清丽的小诗。另一方面,是古刹秋暮,芦苇孤暮悲情的画面,所以他的绘画表现了很广阔的中华民族的感情。20世纪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同时促进两种不同的心灵境界,一边是清丽的小诗,一边是悲情的呼喊。也很少有人像他一样遭遇这么多苦难,却仍然以清醒者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把所有感受到看到的嚼碎后又温润地吐出来,所以他的艺术中又透露着时代和个人的悲情,也有中华民族面对苦难背负理想的隽远的诗意。

林风眠2.jpg
      林风眠像(约1930年代)

可以说,林风眠是一个孤行者。他26岁的时候,回到北京执掌北平艺专;28岁,建立了杭州国立艺术院,即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团结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塑造了建院初期辉煌的十年,提出了系列中国艺术教育初创期的艺术主张,塑造了当代艺术开创时期的高峰。但是1938年后,他就如孤行的白鹜一样,开始艰辛的人生,几乎都是孤独度过,就是以一个温厚的老人的形象领受这些苦难,笑对人生的变迁。我们感到他的内心有中国知识分子隐忍的胸怀和能力,也正是这种隐忍养育了他的艺术。在他的艺术中,我们看到了苦难但没有抱怨,感受到悲情但没有绝望,一直带着艺术沧桑的诗意,其中隽永的感情深深感动我们。

他引入西画技巧更引入了西方现代主义精神

重新关注林风眠对这个时代有很大的意义,意义不仅仅在于重新讨论他的绘画,去制造一个拍卖高峰,我们能从林风眠独特的个案身上,看到当时的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忠诚和激情,也能从他和时代的关系中去领会艺术家的责任,重新捡回那些被忽视的价值。林风眠在有生之年,他的艺术主张和艺术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仅抱怨没有用,而应思考他和那个时代其他艺术家有什么不同。

例如林风眠和徐悲鸿都认为中国艺术必须改革,必须从西方借取一些东西,来改变中国的艺术,改变人们对艺术的看法,改变中国人的民心。这是他们那代人的伟大之处。但是他们给出的药方不同。徐悲鸿认为,中国艺术之所以在那个时代式微,就是因为和生活、现实疏远,所以他提倡现实主义精神,他从西方引来现实主义的内涵充实中国艺术。徐悲鸿的做法是很有远见的,也起到了很大的改造中国艺术的作用,尤其到了1949年后,他和社会主张的革命现实主义一道,形成了社会主流,一再受到重视。

林风眠3.jpg
    ▵ 林风眠像(1950年代)

而林风眠也认为,要引进西方优秀的东西改变中国,但他不认为应简单引进西方写实主义,而应引进西方现代主义的精神,西方自由创作的主张,这些在很多岁月中都受到误解,被视为洪水猛兽。1949年后,因被视为新派画不受到重视,他凄然离开学校。林风眠认为我们不应简单模仿老祖宗,也不应简单模仿自然,而应将两者嚼碎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吸取有益的东西,进行自由创造。他强调独立的意志、自由的精神,到了今天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它对艺术发展的意义,对于引进西方、振兴中国文化的独特意义。所以我们今天重新讨论林风眠的时候尤其要关注林风眠这一系列的主张,真正重新去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对我们的民族艺术振兴有新的认识。

徐悲鸿和林风眠的药方不同,在特定时代有不同的人生命运,不应去抱怨,而应在我们这个时代去重新认识它,重新呼唤这种精神在历史上带来的思考。

不系之舟

西湖多泛舟,鼓荡青波,傍树依云,栩栩然也。

林风眠先生的艺术恰似这不系之舟,鼓荡着20世纪东方艺术复兴的微澜,寄寓着世纪风云中某种历经凄雨却又葆其冷冽的清风,始终行走在各种类的百年文化记忆中,映身在世人诗性向往的天幕之上。

林风眠先生生于1900年。作为世纪的同龄人,他不仅亲历了这个翻天覆地的百年,而且,世纪几度的风雨变迁都在他身上留下烙印。他的人生映衬着一个民族百年文化的寻觅和磨难。但他的艺术,却仿佛孤行在这一切之外,吸取民族民间的养料,秉持东方艺术的理想,从抒情诗意的一端,到苍凉忧郁的另一端,创造着咫尺清新隽远的新天地。在那里,“家园”之思的凝痛和个人命运的郁结,被滤作视觉之诗,被凝成历史天空下新东方艺术的凄美而又真切的身影。

林先生的画艺,经历了漫长的变革,也受着乱世苦难的煎熬。从年少气盛的表现之风,到执艺术学院牛耳的民生关怀,到重庆远山边地的孤处,最后在上海南昌路闹市的风雨飘零中,林先生带着乱世之痛,带着陌路歧见的伤害,缓慢地完成了他的旷世奇绝的纸上墨变。这是一条东方艺者的返家之路,这是如若奥德赛那般十年拯救、十年生聚的命运归途。林先生或画蕙草的飘零,或写湖山的迟暮,或布花脸纵横,或援花鸟清音,其核心处总凝一份悲怀。这份绵长的悲怀,超然于世事之外。风雨凄然,却无关景物;羁红恨碧,促人心悱恻,总有情不自禁的感怀。欧阳修诗曰:“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林先生如此性情,又遭遇如此人生,万物必要凄然之画。风景俱成心境,心境俱成唏嘘之境。即便独坐孤房,那画事亦皆若荒山烟雨中,直当以痛哭感之。

林先生悲怀积心,却又素面待人,只将天地的激慨揉在心底,酿作一份素心雅格。林先生白日肃坐在那里,平静如水,清淡如云,举手投足间不沾丝毫烟火之气。夜晚星空下,独对沧桑,举笔运思,抒怀风云。他大隐都市,却素写山林;他心郁盘结,却放笔生机。芦荡苍岭,鬼神仙姑,稚鸟繁花,这一切在他的画笔中轮转而来,或凝重,或淡远,却都清秀素绝,神情爽朗,天姿澹荡,特饶骨韵。如解汉臬之佩,如聆湘浦之音,令人莫忘。20世纪的艺者能有几人如此得天地民魂之深,涉百代诗心之远呢?西湖多画史,史上品评迭出。那得南山玉树、西陵松柏者,必当一片有心,九原相知。曾经湖畔而居的林先生,聆湖山的鸣响;历史的预断,在林先生这里正叩得天音。

林风眠4.jpg
▵ 1990年2月吴冠中与林风眠在香港太古城寓所

吾辈素人,虽无缘亲见林先生的慈容善目,却在诸多前辈的深情回忆中,在他的慷慨激情文章里,遥想他的音容笑貌。尤其在先生的画作中,一再感念到他的天地悲怀和诗心雅格,又在国美之路的每一道梳理中,在每一个端头,触发他的先驱和导师的意义。所有这些都化合而成我们对先生的记忆。这个记忆是我们自己的理想塑造,也是我们自己的生命记忆,我们格外珍视这份生命记忆的纯洁,不容他人出于幼稚或出于贪婪地涂抹。面对这颗饱受命运磨难,却代表了东方造化诗性的在天之灵,面对国美代代传承、发扬光大的学术脉络,每每清夜梦回,深感责任的重大。

部分作品欣赏:

林风眠5.jpg
▵ 《农舍》67×65.8cm 1940年代

林风眠6.jpg
▵ 《大丽花》67×68cm 1950年代

林风眠7.jpg

有人访问你的分享时,你将获得奖励(每次1金钱,重复访问不计)

评论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