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

赛壶网

头部广告

[文化交流] 朱连强:必须建立东方文明传承人保护体系

[复制链接]
分享奖励排行榜
发表于 2017-8-30 09:42: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章:传承、保护和发展三个基本问题必须突破

关键词:东方文明、非遗传承人、非遗体验、非遗产业、创新发展。

东方文明厚重而深远,影响着中华民族和周边的广大区域,东方文明讲究环境与人类的和谐统一,讲究自然规律与身心平衡,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东方文明在全球范围内是那么辉煌,然而随着西方科技的发展与自由主义的扩张,东方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争议。如何在新全球化的语境下,坚守东方文化立场,传承东方文明基因呢?


笔者认为东方文明的概念要分为两层来研究,一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方哲学,或者说是国学。国学主要讲的是东方的修为以及对生活、工作和做人的指导思想。二就是以生活触觉为核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载体。如果说东方哲学是精英或圣人创造、并给予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是集体的智慧。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问题。

一、学习传统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体验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要放在保护前面,再濒危的非遗项目也要把传承放在第一位,如果传承都无法继续了,保护也是枉然。把对非遗的保护放在第二位,也是说明不仅仅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老树”,还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出的“幼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幼苗”可能远远没有老树那么正宗,但是包含了“老树”的基因,从某种意义上讲,“幼苗”比“老树”还要珍贵,更需要保护。但是“幼苗”一定得是来自最正宗的 “老树”。非遗“幼苗”是否来源正宗,是不是以非遗之名骗取保护的“假苗”和“杂草”,这也是需要注意的。鉴别真伪,也是非遗保护的重要的部分。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非遗不像国学那样,是以文献和记载的方式呈现的,而是与生活相关的各类触觉为呈现的,传递生活的触觉与感情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的,怎么会是以触觉为呈现呢?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都是以物质的形式来打动人,打动人的方式则都是以触觉的方式呈现了,比如非遗十大类中,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都是有着精美产品形式,可以亲手触碰,而感受其精湛的技艺;传统音乐类、传统舞蹈类都是视觉体验,传统戏剧类和曲艺类也是视听享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给人的则是更近距离的触觉感受,传统医药类给人的是药物和疗效的体验;民俗类则是集体氛围的交互体验;就连民间文学与传说类,也是听觉享受,因为它注重的不是记载,而是口口相传,是一代人根据一代人的世界观,对故事的多次加工而成。比如白蛇传,最初是个斩妖除魔的故事,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传,就成了感人肺腑的爱情传说。
所以,与其说是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如说是体验古人的综合感受与触觉。
从非遗的体验到理解也是需要漫长的过程和阶段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是有个循序渐进过程的。学习传统文化最好的方式,也就是去体验,虽然体验的程度有着各个层次,感受到的深度也不尽相同,但只有亲身去体验了,才可能逐步去认知和获取。
1、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或流程,追求趣味性。
《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都是辛苦、耗脑耗神的,学习什么能达到“不亦说乎”呢,只有体验新鲜事物才是有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有着厚重的积淀,但初次涉足尝试其流程或过程,往往是新鲜、好玩的。可见当年孔子教育大家圣贤思想,也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入手的。
学习自然是要追求结果,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首先追求的是趣味性,只有做到了趣味性,才能让人更好地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氛围中,只有做到了理想的体验,才能更用心的去体会和体悟。
对于入门者来说,趣味性和互动性远远比其厚重的文化性要实际得多,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设计开发者来说,一定要让参与者感觉到趣味性和互动性,只有达到了预期的趣味性,才能做到体验的深度,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程。
2、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寻求东方智慧。
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是有区别于做游戏的,国内很多非遗体验都往往遇到了瓶颈,就是无法深入和进阶,而把非遗体验仅仅停留在了对非遗认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初体验的是其流程或整体展示,逐步体验就是对其传世技艺的理解。
非遗技艺的产生靠的是传承人多年的经验和坚守,以及东方智慧的润染。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生存下来,靠得不是情怀,而是真正的传世技艺本身,体验者不用掌握到技艺,只要能够理解技艺的复杂程度和传承人对技艺的掌握的能力,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品有了深刻的理解,从而感受到东方智慧和人性的光芒。
技艺的前提是无数次练习,以致娴熟,娴熟的条件是对其高度认可。所以对技艺的体验,必须建立在对文化和古老智慧的认可之上。只有感受到了东方智慧的光芒,才能感受到技艺的精妙。
3、体验东方文明生活状态,探求文化底蕴。
东方文化不是孤立的,讲求的是整体性和统一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一样,每一件非遗作品或技艺,都与其他作品或技艺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与其他项目还是密不可分的。比如体验了苏绣很容易就去思考湘绣,体验了苏绣的扇子,很容易去体验香包。体验了乌龙茶,很容易体验红茶和绿茶,只要进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宗的传承状态,就能够明白了不正宗和旁门左道,自然就拥有了追寻、探求文化底蕴的阶梯。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深的还是体验古人的生活状态,进而感受古老的文化底蕴。当能够自由地去探求和辨别非遗背后的文化底蕴的时候,非遗体验的目的就达到了。
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讲,体验就是传承,优质的体验比保护还重要。


二、非遗是个厚重的概念,关乎民族的认同感和价值追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乎到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身份标识和价值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经济、文化层面,还有很强的政治属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对祖先的敬意,还是对未来的呵护。
1、民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石,古村落文化生态亟需保护
冯骥才先生讲过,如果古村落我们保护不好,我们在西方人眼里就是暴发户形象。很多民俗的东西很土很旧,被称为“不上台面”,因为它们都是民间自发的,受到一定地域环境条件限制而产生的,但就是这些又土又旧的东西下面,保留着我们最初的文明基因。
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已经很强的今天,民俗文化很多地方还在严重地被破坏着,甚至还很多是政府带头破坏。因为非遗本身也是对立统一的,政府为了保护一些所谓雅的非遗,就把那些俗的破坏掉了。
2、雅俗的辨别从来都是个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要么非遗雅,要么非常俗,在雅俗之间的大部分都被工业生产破坏掉了,而这之间恰恰才是人们生活最为所需的。有时候,雅和俗只是材料的问题,比如用剪纸看着很俗,但把纸换成玉石,同样技艺和形式,就成了雅。雅俗之间距离看着很长,但这个长度和距离是人的领悟力,不能以材料而影响了背后的技艺和文化承载。
3、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形式
很多非遗项目依然保留着手工形式,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相差甚远。比如很多剪纸是电脑出的图,打印在纸上后,再以手工方式剪出来。还有烙画,本身已经是电脑产品了,在电脑的基础上,再人工烙一次。更让人接受不了的就是一些核雕,本来就是电脑机器雕刻出来的,然后再以手工的方式把完美的修饰成不完美,从而作为手工产品销售。
这类实际是机器生产的,以手工的方式让其变得不规则,虽然有了手工的一面,却把非遗破坏的更严重。所以,非遗不仅仅是手工的形式,而是其东方文化的底蕴。
4、将非遗带入现代文化视野才是真正的保护
非遗项目的保护有着独特的复杂性,保护之前要有界别,不是手工就是非遗,不是材料高贵就是好的非遗,而是要有着行业的代表性,才符合非遗标准。所以,传承人和传承项目的认定是非遗保护的很重要的前提。



同时,将非遗的创新带入现代家庭生活,才是真正对非遗的保护。非遗保护不能把他们放进博物馆,把技艺放进光盘和文献中,非遗是人类在不同时期集体创造的,今天的人们依然要参与进非遗的设计和加工中。只有将非遗带进了现代生活,才是对其最好的活化,否则就是抛弃。
三、非遗的发展创造就是保留东方文明基因基础上,最大限度提升触觉

     前面讲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综合触觉为核心的呈现。非遗的创新和发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在保留东方文明基因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增加其感染力。只有给了人更多的与时尚、与生活相关的触觉,那么它才不会被淘汰。只有进入了生活,再加上其文化属性和承载,非遗才会永远散发着光芒。
即便说,由于添加了时尚和科技的元素过多,被称为不是非遗了,那也没关系,它依然是成功的作品,因为它附带了东方文明的元素,即便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新的文化形式的传承和延续。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归类与遴选
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类众多,包含各民族、各地区、各层次。有些是相容的,有些又是相左的。非遗产品的开发,首先是对非遗定位,定位后再根据人群进行归类和遴选。就像陕西陈醋和扬州胭脂红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不能把它们放到一起销售,如果把它们放在一起,那对彼此都是伤害。
同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是放在一起就能融合,把各种苗绣堆放在一起,就成了苗绣仓库,并不是苗绣非遗馆。苗绣非遗馆要深深理解苗绣的技艺和文化,从而以时间为轴线,或以技艺为轴线进行合理的展陈。
不同的传承人有着不同的技艺高度,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文化理解,同样的非遗项目也要有遴选,才能到达文化和效果的统一。因为对产品有了遴选,才能给体验者或消费者以文化的境界和层次的区分,从而带领他们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殿堂。归类与遴选是对非遗的更高理解,也是对消费者的定位和层次的区分。这是非遗发展的前提,也是非遗产业所需的必备能力和要求。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陈与环境还原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陈设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二次生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就是非遗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还包含了其周边的环境。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陈环境也是产品的一部分。离开了环境,非遗便不再是非遗。


归类与遴选只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理解,而展陈则是对非遗更高的要求。非遗产业的要求,不仅仅要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技艺和作用,还要还原其生产、生活以及使用的环境。
3.正确对待非遗产业化
非遗产业化一直都是非遗保护争论的焦点。其实,无论产业化对非遗是帮助,还是伤害,它都是不可阻挡潮流。因为不可阻挡那为什么又不能接受呢?
其实,非遗产业化不一定就是对非遗原初的生产状态产生的破坏,只要产业化依然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依然能寻找到原始技艺的影子,同时又对现代生产、生活有新的促进,那么它为什么不应该被支持呢?

综上所述,本文的观点是非遗的传承重在体验,非遗的保护要从源头做起,非遗的发展是建立在对非遗的充分理解之上,保存文化基因,调动时尚触觉。


[作者介绍] 朱连强,北京传世技艺非遗学院副院长,社科院《中国非遗蓝皮书》副主编,全域大数据交易中心非遗研究院副院长、北京估价润格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东方文明(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传承人(北京)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


东方文明(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Oriental Civilization (Beijing) International Culture Co. Ltd.)是国内首个以复兴“东方文明”为己任,致力于“纯正中式人伦生活”全产业链、全生态立体推广、发展、运营的,含产、学、研综合利用、开发的国际文化公司。

有人访问你的分享时,你将获得奖励(每次1金钱,重复访问不计)

评论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